《哪吒》票房31亿 荣登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第8位

2019-08-09 16:41:00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

  原标题:《哪吒》票房近31亿,媲美漫威的“中国神话电影宇宙”真要来了?

  来源:8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周刊

  8月9日,《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两周累计票房近31亿,荣登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第8位。从前几年以“黑马”之姿出现的《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到《大护法》《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爆红”,这些优质动画电影让“国漫崛起”成为热议话题。

  中国能否从《封神演义》《西游记》中获取灵感,构建一个媲美“漫威电影宇宙”的“神话电影宇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你支持哪个?

  正方:“中国神话电影宇宙”曙光初现!

  作者:叶志伟

  近年来,随着《复仇者联盟》等超级英雄系列电影大获成功,开发“电影宇宙”逐渐为各大电影公司所重视。“电影宇宙”指的是由多维、多次元人物框架和剧情故事共享或组建的一个全新的电影世界,通常包含一系列影片。

  除著名的“漫威电影宇宙”之外,美国DC漫画公司还基于《超人》《蝙蝠侠》等故事构建了“DC扩展宇宙”,传奇影业则以《金刚》《哥斯拉》等为核心构建了“怪兽电影宇宙”。

  “漫威电影宇宙”过去11年累计收获票房180亿美元。漫威旗下有8000多个超级英雄,目前才开发了一小部分。

  给好莱坞贡献了大量票房的中国观众,一直期待中国电影行业能构建我们自己的“电影宇宙”。《哪吒之魔童降世》最让人兴奋的一点是,它让观众看到了“中国神话电影宇宙”的曙光——

  其出品方“彩条屋”开发的下一部电影《姜子牙》同样源自《封神演义》;哪吒也会在“彩条屋”重磅续作《大圣归来2》中“串场”。这意味着,哪吒、孙悟空等神话人物可能成为“中国版超级英雄”。

  国漫齐贺《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冠军。你认出了哪些经典国漫角色?

  “电影宇宙”概念备受关注,原因在于其巨大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一方面,“电影宇宙”通常会构建格局宏大的世界观,并衍生出多个系列电影,其创作空间充满无限可能。

  各个系列电影的人物和剧情彼此穿插,能产生更大的品牌效应。比如“漫威电影宇宙”11年收割了180亿美元总票房,就因为美国队长、钢铁侠等主角都有独立的电影,凑在一起又可以创作出《复仇者联盟》等全新视角的新故事。

  《哪吒之魔童降世》官方微博发布的与《大圣归来》联动的视频。据悉,哪吒已确定在《大圣归来2》中出现。

  另一方面,除了可观的票房收入,“电影宇宙”比一般电影更容易开发手办、玩具、游戏等衍生品,文化价值不可低估。“漫威之父”斯坦·李和他的公司共创造了8000多个英雄形象,据媒体统计,仅目前已影视化的几个超级英雄的衍生品,每年收入就高达10亿美元。

  此前中国一直没有自己的“电影宇宙”,但《哪吒》及相关动画电影的布局,让观众看到了电影人的“野心”,也看到了现实可能性。

  从“天时”来看,国产动画行业发展至今,工业水准已大幅提升。近年来,《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等口碑佳作,在技术水平、工业体系等方面渐趋成熟,意味着国产动画已有能力实现高品质量产,能够保证构建“电影宇宙”对电影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从“地利”来看,中国传统神话为构建“电影宇宙”提供了无穷宝藏。“电影宇宙”对多元角色和故事的要求很高,而《封神演义》《西游记》等恰恰拥有大量个性化的IP。这些神话人物带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观众喜闻乐见,视觉效果也很瑰丽。如今大量资本对国产动画电影青眼有加,很多影视项目开发都已提上议事日程。

  从“人和”看,导演、编剧、特效等人才队伍比过去更强大。随着动画电影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各领域人才不断涌现。今年初,华裔导演石之予凭《包宝宝》斩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影史有划时代意义。《大圣归来》《哪吒》等佳作,也足见相关动画人才的功底。

  作为一部独立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显然谈不上完美,网上甚至还有一些批评和质疑的声音。但是,这部电影在构建“电影宇宙”方面表现出的“野心”以及脚踏实地的尝试,不仅在促进“国漫崛起”方面有重大意义,也给整个中国电影行业拓展了想象空间。

  反方:别把打造“电影宇宙”想得太简单

  作者:孙佳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爆火让很多人欢呼雀跃,仿佛中国很快就会出现媲美“漫威电影宇宙的”的“中国神话电影宇宙”。但是,对于这种“八字还没一撇”的畅想,我想给一些狂热的粉丝泼一盆“冷水”。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27年,但杜宇执导的影片《盘丝洞》在商业上大获成功,上海影戏公司很快制定了那个年代的“西游电影宇宙”拍摄计划——宣称要推出10部系列电影。当时,有近30部由《西游记》改编的影片,还有上百部类似题材的神怪片被投资者热捧。

  92年前,《盘丝洞》大获成功,轰动效应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海影戏公司也曾想打造“西游电影宇宙”,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然而,那个宏伟的计划最终未能实现。当时,国内的院线大多集中在上海等少数大城市,并不具备区域性集群效应。电影产业的结构和今天非常类似,票房在高速增长之后突然放缓,而资本投资热潮带来的相关高昂制作费用如大牌演员的天价片酬,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减少。

  在这种局面下,不仅大部分中小规模的电影公司迅速破产,就连推出《盘丝洞》的上海影戏公司也因当时的大制作《杨贵妃》票房惨败而血本无归。在不出所料的一地鸡毛后,《盘丝洞》的续作《芭蕉扇》中途流产,将《西游记》改编为系列电影的探索也随之戛然而止。

  过去11年,“漫威电影宇宙”23部电影在全球狂揽180亿美元票房,堪称商业神话。可是,连普通观众都能看出打造“电影宇宙”是一个多赢选择,专业电影人难道会不知道?别把“电影宇宙”想得太简单,中国这些年没有自己的“电影宇宙”,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表面上看,中国在影视剧创作方面确实有丰富的IP资源,比如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英雄、《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中的神仙与妖魔鬼怪。但是,真要构建一个规模庞大的“电影宇宙”,不仅对剧本创作有极高的要求,单是协调版权、投资及人才等资源就已非易事。

  因为《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郑保瑞“西游系列电影”等热门改编,业内已经出现新一轮改编《西游记》《封神演义》的热潮。这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的思路固然很好,但要打造真正适应现代传播语境的国民IP,不能只有情怀,更不能只靠扯着嗓子喊。

  无论是世纪初的《哈利·波特》《指环王》系列,还是近些年的漫威超级英雄、DC超级英雄系列,任何国民IP的养成都需要完整的世界观设定、庞大的架构体系、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和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需要完善的文化工业体系支撑和长远的制作规划与精耕细作。

  打造“电影宇宙”,直接考验一个国家文化工业方方面面的平均素质和基本水平。原本濒临破产的漫威公司能在2008年以后靠“漫威电影宇宙”快速崛起,离不开斯坦·李等创作者的多年积累,离不开美国相对完善的版权体系,更离不开好莱坞长期的电影技术积淀。

  近些年,中国电影行业确实有显著进步,但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试问:如果离开了国外那些视效、特效、后期等团队的关键技术“外包”,纯粹靠我们自己,那些“国产大片”是否会被“打回原形”?如果缺少文化产业核心技术的战略储备,一旦哪天遭遇技术“断供”,我们打造“电影宇宙”的“野心”将如何安放?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胡玥姣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