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今日热点

《三叉戟》:探索警匪片中的人民性叙事

2024

/ 05/31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

手机查看

◎卓别林黛

《三叉戟》是深耕警匪题材的高群书导演的最新力作。该片以“大棍子”“大喷子”“大背头”三人组成的特别行动队为中心,讲述了三人在对P2P非法集资、洗钱案件的经侦过程中,与队伍内的腐败分子、与队伍外的犯罪集团斗争到底的故事。

“三叉戟”的“勇”“智”“执”

“三叉戟”,顾名思义,就是指“大棍子”“大喷子”“大背头”,三个即将退休的老警察组成的特别行动队。“大棍子”有“勇”、“大喷子”有“智”、“大背头”有“执”,三人优势互补、兄弟情长、配合默契,最终破获了案件。

一直以来,“三剑客”都是影视剧角色设定中常见的结构,如《红圈》《中国合伙人》《三傻大闹宝莱坞》《黄金三镖客》《三个火枪手》。这类影视作品中,三个人性格各异又互补,很容易激发角色间的互动,生成幽默、和谐、义气等多向度的情感面向。同时,角色之间的价值观分歧也便于制造戏剧冲突,推动电影发展出复调结构。而“三人行”的设置又天然适合电影施展蒙太奇特性,如三线叙事、齐头并进,容易在剪辑方面大放异彩。

影片《三叉戟》中,三位主人公来自三个警种,各具特色、识别度高。刑侦出身的“大棍子”江湖气十足,穿夹克、戴墨镜,黑白两道都“有面子”,敢打敢拼,主打一个“勇”;经侦出身的“大背头”心性执着,梳背头、穿风衣,主张对案件一查到底,主打一个“执”;预审出身的“大喷子”,文质彬彬,懂策略、善迂回,足智多谋,主打一个“智”。同时,三人在人物设定和性格中的喜感、缺点也较为明显:“大棍子”虽勇,却有着“男”言之隐的前列腺疾病;“大背头”虽执,却不通人情世故,脾气又臭又硬;“大喷子”虽智,却总是披上唯唯诺诺的保护色。而三人的共同点则在于他们都是优秀的警察,是打击犯罪的利器。

与之相对,黑道上的“老鬼”讲义气、有底线、知恩图报;“黄毛”看似凶狠,和女朋友小雪二人的感情却纯粹,只是犯罪链条上的“弱者”,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在毫无底线的冷血罪魁黄有发、帮派头子耿小青、瘾君子二冬子的衬托下,这些角色透出了人性的闪光。正面角色有理想,反派角色有弧度,丰富了《三叉戟》人物设置的层次。

打造从始至终的恐怖感

《三叉戟》延续了高群书向来直面和展示暴力的创作态度。通过与电影史上善于表现“暴力”的导演做大致的对比,便能感受到高群书对暴力的态度之不同。

昆汀电影中的暴力时常充满夸张的喜感,北野武电影中的暴力充满无常感。通常来说,这些导演都“醉翁之意不在酒”,“暴力”只是表达其哲学观念的手段。而高群书电影中的“暴力”则相对原始,就是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痛”和“恐怖”。在奠定基调的首个镜头和首场戏中,二冬子虐杀警察的信息已经被观众知悉,其戏剧功能已经实现,可高群书仍然通过声音和特写镜头反复渲染血腥场景。可以说,从那一刻起,观众始终被笼罩在血腥恐怖的印象中。被骗得血本无归的普通百姓的生活惨状、犯罪集团背后深不可测的“保护伞”、“三叉戟”经侦过程中的危机重重,也都浓缩在这种恐怖感中。

同时,影片对于警队政委楚冬阳的腐败,银行高层陷入权色交易,网络暴力等多个尖锐的社会问题也都进行了不回避、不渲染的客观呈现,创作态度之锐是值得称道的。

“江湖性”不能替代“人民性”

影片最后,“三叉戟”发动破败工厂的工人与金融诈骗的黑社会团伙展开肉搏。这是《三叉戟》的“人民”底色,给了工人直抒胸臆的场景和机会。但让人遗憾的是,这种抒发局限在“老炮儿”互殴的格局里。尤其是在乾隆时期的古董宝剑竟然不是“疯言疯语”,而真被用于实战时——这一被扣响的“契诃夫之枪”,反而带来让人出戏的无厘头之感。同时,在场面调度上,层次感不清晰,打斗场面也不尽如人意。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革命历史等主旋律题材中存在一种倾向,即用“江湖性”代替“组织性”,往往过于渲染士兵间的兄弟情长、快意恩仇,忽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组织性和思想工作的制胜作用。这体现的是编剧思维的一种片面性,即只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缔结,却不相信政治思想改造的力量。其实,历史早已提供了远比人为编故事更具戏剧性的事实证据:如由原国民党60军改编而来的志愿军第50军,曾被贬为“60熊”,其战斗力可见一斑。但经过深刻彻底的政治整训之后,这支部队脱胎换骨,聚歼英国皇家坦克营、攻克汉城、夜袭水原、鏖战白云山,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创造这一系列战争奇迹,变成“50雄”——足见“凡战法必本于政胜”。

类似的,中国特色的警匪剧理应有相似的思想表达、信仰表达和组织表达。在日常生活中,人民警察时常见诸新闻,有感动人心的举动,是“人民”与“警察”关系的生动写照。所以在警匪片类型中注入人民底色,才是符合生活实情的中国特色警匪片。《三叉戟》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了警匪片类型中的人民性叙事,为后来的警匪片创作提供了参照。诚然,这样的探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责编:

审核:胡玥姣

责编:胡玥姣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