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文娱快讯

打造诗词与大众的文化超链接

2024

/ 05/27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手机查看

■记者 王彦

伴随清华博士、见证中巴友谊的工程师申昊摘得年度总冠军,《2024中国诗词大会》落幕。

作为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打造的一档大型语言文化类节目、一个广为人知的文化IP,《中国诗词大会》已走到第九季。据CSM数据,《2024中国诗词大会》在总台首重播观众规模超2.12亿,平均收视份额比上一季提升了30%,整季收视稳居同时段专题节目第一。

节目运用AI、XR等技术手段,让“敦煌春景”在舞台上“活”起来,图为节目截图。

在文化类节目频繁上新、出新的当下,诗词大会何以历久弥新、彰显蓬勃的文化能量?在专家看来,秉持“思想+艺术+技术”的创新思路,《2024中国诗词大会》用时代感的主题、生活化的表达、国际性的视野、交互式的传播,加之AR、AI等科技手段缔造的跨时空场景,为观众打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场,在历史与当下的“一眼千年”中,引发心灵共鸣。

以“诗心”链接平凡奋斗者,彰显时代发展新气象

《2024中国诗词大会》延续主题式的设置,在“春天”“多彩”“勇毅”“风味”“先生”“寒暑”“山河”“灯火”“相逢”“在路上”十个主题词中,读诗读人读生活,看山看水看中国。 ▼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

在节目里,比诗词更美好的,是一颗颗火热的“诗心”。从现场百人团到辐射五湖四海的云中千人团,再到来自世界各地线上参与录制的国际观察团……不断成长、持续扩大的“诗词朋友圈”,链接起了超越年龄、无论职业的丰富的“奋斗者群像”。这些以诗心相交的人们身上,彰显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共同追求。

年度总冠军申昊就是个生动缩影。作为一名在“一带一路”重要沿线国家巴基斯坦工作的工程师,申昊参与了当地重大民生项目N-J水电站的建设。在巴工作七年,他见证了当地生活的变化,深刻感受中巴两国深厚的友谊。“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申昊以他的浪漫描绘有灯火可亲、有梦可做的生活。

以“诗心”为链接,《2024中国诗词大会》为大家开启“诗眼看时代”的体验。“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备战巴黎奥运会的游泳健儿汪顺的志向所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选手们帮中老铁路上的哈尼族动车司机李光登送上的中老两国友谊长存的真挚祝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再次筑梦的冰雪世界;2023年,中国和柬埔寨迎来建交65周年,“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共饮一江水”则是柬埔寨公主诺罗敦·珍娜在连线互动时,用她喜爱的诗词为中柬友谊献上的诗意表达……

一季又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牢牢把握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不断寻找诗词文化在当今时代更丰富、更鲜活、更具体的表达,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插上了一双诗意翅膀。

以“诗境”链接上下五千年,创造中华美学新风范

自第一季以来,群英荟萃的诗词过招就是《中国诗词大会》的核心看点。比拼之外,每季节目都尝试新设计,让题目“动”起来,让历史“活”起来,让知识“玩”起来。

《2024中国诗词大会》创新力度更上层楼,现场360度环绕舞美通过场景打造,不仅呈现出古韵悠长的诗境,更以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的圆融共生,创造中华美学新风范。

节目中多个场景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首期“春天”,AI、XR技术齐上阵,聚焦“九色鹿”“春耕图”等敦煌壁画的内容,用逼真的场景和特效,让赏心悦目的“敦煌春景”在舞台上“活”了起来;“多彩”一期,汉代“玄衣纁袡,执手盟誓”、唐代“青襦襕衫、同牢合卺”、宋代“红衫罗裙,牵巾同心”、明代“凤冠霞帔,解缨结发”,一场跨越时空的“集体婚礼”美不胜收;以“风味”之名,节目带大家“走进”《姑苏繁华图》,以独树一帜的方式,品味“珊瑚同肉软,琥珀并脂明”;第五期“先生”通过模型复原、VR技术,再现应县木塔“孤标紫塞势峥嵘,西北长天赖此擎”的雄伟气势,以此讲述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动人故事;第六期节目“寒暑”搭载移轴摄影技术,结合中国农业博物馆的微缩农具,演绎了古代农耕的繁忙景象……

《2024中国诗词大会》极力打破诗词的“文本”样态,综合运用技术赋能、情景演绎、动画呈现等多样手法,将诗词转码为直观可感的视听形态;主创团队还着力从古画、古籍、古迹等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寻找营造“诗境”的丰富元素,大大拓展了诗词文化的表达空间,也让诗词成为一艘巡游中华文明长河的浪漫航船。

以“诗情”链接全球诗友圈,缔造融合传播新景观

自古以来,诗词就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春勃发的今天,亲近诗词、热爱诗词、传承诗词,成为广大年轻人的生活自觉。

《2024中国诗词大会》在社交平台上掀起的讨论热度,再次佐证诗词的时代魅力。伴随节目播出,“西藏林芝桃花和诗词的适配度”“陆游写诗太像发朋友圈了”等话题看点持续发酵。

在内容出圈同时,节目还发起一系列互动活动,在“诗情”的激荡中汇聚全国乃至全球诗友。为此,节目在央视频App、微信客户端推出了新媒体互动产品“同步答题”,元宇宙交互类游戏“诗词奇妙镇”、“诗词器械谱”H5、AI对诗、AI作画等引发各路网友积极参与;主创团队走进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高校,开展创意路演,与年轻人面对面共话诗词;节目组还专门联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起“跟着诗词大会穿进80年代”小人书主题线下活动,还原节目中出现的上世纪80年代的书房场景,吸引众多观众前往打卡分享。

国际视野、国际情怀,更助力《2024中国诗词大会》的海外传播声量。节目内容获得来自俄、加、法、美、意、日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媒体火热转发。柬埔寨公主诺罗敦·珍娜的相关视频片段,还被我驻柬埔寨王国大使馆、中柬友谊之声CCFR相继转发。

向新求质,在推陈出新的文化节目市场上,《中国诗词大会》已然成为一个“文化超链接”。更重要的是,它还在与未来共生长。

责编:

审核:胡玥姣

责编:胡玥姣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