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时代旋律,从《革命者》与《1921》开始!

2021-07-01 09:29:02 来源: 1905电影网 作者:

我们知道,热血沸腾的7月来了。锁定大片,才是7月观影的首选。无论是《革命者》还是《1921》,从海报到预告,空气中处处弥漫着大制作、大阵容、以及伟大时代的宏伟气象。

先来说说《革命者》,张颂文饰演李大钊,这无疑是一次细腻真实、而且极具诗意的表达。我们在教科书中都会看到一张李大钊同志的经典图片,短发平头,标志性的胡子,这是大多数人对李大钊的初印象。而张颂文的形象,恰好让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进入角色。

在接受采访时张颂文说:我演过李大钊,这是我一生的荣光。与其说是我饰演他,倒不如说是他一直在引导着我。在我看来,我只是一个把我的身躯暂借出去三个月来替他说他想说的话、做他想做的事的演员而已。

《革命者》不是一个完全按照传记的叙事规则去呈现的作品,它更多的是以李大钊在就义前36个小时当中,通过他跟社会各个阶层之间不同人物的关系,书写理想主义,去谱写一个伟大时代的画卷。

在尹鸿老师看来,《革命者》对李大钊的刻画抓住了两个重要的角度。其一是还原,李大钊首先是一个人,他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也有普通人的柴米油盐,他的淳朴和宽厚是不可忽视的特点。

第二个是人格化,这些在历史当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他是普通人,但他一定不普通。正因为他了解人民大众,了解人民的苦难,所以他内心有一种非常坚定的理想主义信念,在《革命者》中你会看到,李大钊就是一个使者,他要让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

同时,在《革命者》中,你会看到每一个“我”眼中看到的那个李大钊,这里面除了普通民众、亲人,还有许多重要人物。比如李大钊跟陈独秀的关系,李大钊与毛泽东的关系。一方面通过这些不同人的眼睛,看到不同视角下的李大钊,另一方面又通过李大钊跟这些人物的关系呈现了李大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而另一部影片《1921》聚焦的是革命时代的热血群像。上周末,《1921》在全国举行点映。很多观众看完电影后都被先辈们为革命、为理想奉献牺牲的精神深深感染和触动。参加一大的13位代表,平均年龄28岁,最小的刘仁静只有19岁。青春芳华的他们来自不同地方,不同阶级,他们是一群百年前的90后,《1921》本身就是年轻人的故事。

10年前,黄建新执导了电影《建党伟业》。10年后再拍这段历史,他直言“压力很大”。同一段历史,如何拍得不重复,如何在创作中往前走,在黄建新看来,这既需要勇气,也得有技能。扮演青年时期毛泽东的王仁君还是有着非常特殊的感受:“导演特别叮嘱我,重点关注1922年之前的伟人,进入他年轻的生命,体悟他的风华正茂、青春热血。”

在电影《1921》中陈坤扮演了陈独秀这个角色,尹鸿老师谈到陈坤的表演时说:他贯穿着全片段落,把陈独秀特别骄傲、不可一世的一面展现出来,也埋下了其激进一面的伏笔,戏份不多却呈现出性格的全面。

《1921》通过三条叙事线索徐徐展开,一条是李达、王会悟具体组织一大会议;二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达上海参与一大会议;三是日本政府派遣特务跟踪在上海的日本左翼激进分子。三条线索分别建构了三个悬念:一大会议能否顺利召开?马林能否顺利参加一大会议?日本人会否破坏一大会议?三条线索相互交织,悬念感也随之层层递进。

它既是青春热血的年代片,同时也用很多不同的电影元素,像开会时营造的悬疑、上海的追车戏等等方式在和现在的观众进行对话。

所以我们会发现,无论是《革命者》、《1921》两部作品都是以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的这个人物和事件作为自己的题材的,其实核心的一点就是百年之后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以让国家富强,让人民摆脱贫困,摆脱不平等作为自己的目标。

从《1921》到《革命者》,电影通过影像的方式给我们带来最好的初心教育,让我们意识到一个百年的政党,究竟从哪里来,你将来要向哪里去。

《今日影评》编导观察

1921年,那是一个充满理想和奋斗,可以让人为信仰舍生忘死的年代。《1921》里,他们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参加中共一大会议的代表们平均年龄28岁,正是这群青年人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历史,有了盛世中国。《革命者》用光影书写了守常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一生是革命的、战斗的一生。

或许只有经历过战火硝烟的峥嵘岁月,才能更加珍惜当下和平盛世的美好。我们在教科书上的考点,是他们壮烈的一生。

(原标题:7月的时代旋律,从《革命者》与《1921》开始!)

责任编辑:胡玥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