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导演黄建新再以电影《1921》向党致敬

2021-06-17 10:22:41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中新网北京6月16日电 30多年前,他以一部《黑炮事件》掀起影坛的一阵清风;20年前,《背靠背,脸对脸》将镜头对准真实市民生活场景,中国城市电影的视角得到进一步拓展;10多年前,一部《建国大业》,将主旋律电影与市场和观众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如今的他,携新作《1921》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

他就是黄建新,一位孜孜不倦的电影类型化拓荒人,一位在银幕创新领域永不懈怠的智者。

天大地大,观众最大

6月14日当天,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他的老电影《背靠背,脸对脸》时隔27年在主席回顾单元与观众见面,他也来到影院和观众进行现场观影与交流。

尽管影片摄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紧贴生活,丝丝入扣,散发着穿越时代的艺术魅力。在场的观众,很多是年轻人的年龄甚至比这部电影还小。“导演加油!”当电影放映结束后,灯光渐起,现场观众于无声处,自发汇聚的掌声愈发整齐与响亮。此时已经晚上11点多,观众依然座无虚席,黄建新见此情此景,也不由得湿了双眼。

6月14日也是黄建新67岁生日,《1921》片方发布了“赤子心”导演特辑,以这种特别方式向这位第五代导演的重要代表作致敬。既担任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又要出席新片的发布和访谈,他可能忙得忘了自己的生日,然而喜爱他的观众没有忘记。全场观众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唱起生日歌,无数手机屏幕的荧光点亮,像是海上的星辰,下面的海浪波光粼粼。

“这还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与大家一起过生日,我很感动。谢谢大家!”在满怀的鲜花中,他面对着最尊重的观众,深深地鞠了一躬。

正如一位观众所说,“我觉得黄导给我最大的感觉是,他尊重观众,尊重时代,尊重手中的导筒”。

一直以来,黄建新都在以贴近观众的创作方式来讲述银幕故事,无论是历史伟人还是普通百姓,从中折射出时代变迁。

《1921》海报 剧组供图

忠诚于历史,让细节说话

除了《背靠背,脸对脸》外,黄建新的其他电影也始终映射出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新片《1921》里有很多触动人心的细节,这些细节都是建构于历史真实之上的艺术真实。细节的真实感,成为这部影片质感的重要依托。

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吴海勇对此评价说,“在历史正片中,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都非常重要,二者的有机结合更是十分考验创作者。而合理的艺术想象,能巧妙地实现一种跨越时空的前后呼应”。

拍摄过程中,从《新青年》杂志放在桌上的每一期和剧情时间能否对得上,到印刷厂的机器是不是那个年代的产物,黄建新都会亲自检查。经得住历史细节的推敲,方能有走进观众内心的自信。

再比如影片中,李达讲起了以前抵制日货时的经历,当他最后发现连烧毁日货的火柴都是日本制造时,他和爱人王会悟都哽咽了。这是当时国人内心痛楚的真实写照:激越的排外情绪代替不了国贫民弱的现实,爱国者们只能另寻新路。

在导演特辑里,饰演李达和王会悟的黄轩和倪妮都说在这个片段受到了黄建新的感染,而黄建新则说是受到了演员的启发。一个好的剧组就如同一所大学,教学相长,其乐融融,所有的人相互成就。

导演艺术也是理性与感性的交错相织。执掌导筒,不仅要有洞察历史的理性,还要“常带感情”,全身投入。导演特辑里,在拍工人罢工那场戏时,黄建新以嘶哑的嗓音喊出“一二三”号令,之后大家的齐声怒吼响彻片场,颇令人动容。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人最难突破的,往往是自己。黄建新一直在努力超越自己,跟“自我重复”作斗争。他的个人电影拍摄史,就是一部在电影创作类型上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历史。

他曾凭借电影《埋伏》拿下柏林金熊奖最佳影片提名、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凭借《背靠背,脸对脸》拿下金鸡奖最佳导演;其监制的《投名状》《十月围城》两夺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他还以导演或监制、编剧身份缔造了《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引领中国主旋律电影发展的全新模式。2019年监制的影片《我和我的祖国》,更是以“小人物、大情怀”让人眼前一亮。

如果说十年前的《建党伟业》是将人物描写蕴含在历史叙述中,那么《1921》中则是在历史细节中让人物的情感流露更加突出。

此外,电影选取1921年作为横截面,在史实基础上引入日本和欧洲的叙事视角,创新性地以李达作为主线人物之一,叠加谍战、动作片元素,展现出了建党前后惊心动魄的历程。

《1921》的联合导演郑大圣直言:“黄导到现在还充满着激情好奇和探险的心劲儿,还在尝试和探索主旋律新的可能,真的是很了不起。”

对于这位生命力与创作力极为旺盛的影坛奋斗者,电影《1921》也许是他的一个新起点,他依然会继续在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时代中熔铸自己的电影风格,为观众带来视听盛宴。(完)

【编辑:房家梁】

责任编辑:胡玥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