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秦腔大戏《双锦衣》北京上演

2019-08-20 13:53:24 来源: 西安日报 作者:

  《双锦衣》演出结束后演职人员合影。

  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在观看演出后为表演点赞。

  ■西安报业全媒体特派北京记者 孙欢 文/图

  一声秦腔,唱出的是秦人心中最慷慨的血脉喷薄,表白的则是秦人骨血里最真挚的情感激荡。为献礼新中国70华诞,8月19日晚,由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演出的经典秦腔大戏《双锦衣》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隆重上演。

  这场演出,在收获京城观众满堂彩的同时,也开启了“献礼新中国70华诞西安秦腔晋京展演”系列演出的序幕——8月19日至8月25日,西安秦腔剧院将首度齐集易俗社、三意社两家“秦腔百年老字号”,让最佳阵容带着遴选而出的优秀秦腔剧目在首都华彩绽放,也让来自西安的秦声秦韵,在新时代愈发掷地有声,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文艺舞台,增添动人韵脚。

  传统为根 价值为魂

  展现戏曲佳作

  在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支持下,“献礼新中国70华诞西安秦腔晋京展演”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曲江新区管委会主办,西安秦腔剧院承办,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三意社演出。

  展演首场演出甫一亮相,就受到了京城观众的热烈欢迎——作为本次晋京展演“打头阵”出场的秦腔大戏,19日展现于首都观众眼前的《双锦衣》,可谓是一部“秦腔经典代表作”。

  秦腔《双锦衣》剧情脱胎于《宋史纪事本末》,以双生双旦、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著称。1924年,鲁迅先生来西安到西北大学讲学时,就饶有兴致地观看了这部秦腔。《双锦衣》彰显出移风易俗、辅助教育的社会价值,将鲁迅打动,他也因为这部戏,被秦腔慷慨激越的戏曲形式吸引,随后又特意前往易俗社陆续观看了多部秦腔名剧,并欣然为易俗社亲笔题词“古调独弹”并制匾相赠。这块匾额至今仍挂于易俗社剧场内,成为一代文学巨匠一生中极为罕见的一段梨园佳话的真实见证。

  近一个世纪来,《双锦衣》一直是易俗社的“看家戏”之一,曾在1962年、1982年、1992年多次复排过。为活态传承秦腔,弘扬传统为根、价值为魂的文化传承理念,2015年,易俗社再度对《双锦衣》进行了复排,得以让这部经典佳作,在时隔近一个世纪后的眼下,“移步不换形”地呈现于京城舞台,令台下所有观众如当年鲁迅先生一样,感受到秦腔的独特魅力。

  秦腔经典 精彩演出

  令首都观众过足戏瘾

  在高亢激昂的开幕曲中,板胡响起,灯光渐亮,19日晚的长安大戏院内座无虚席,700余名观众逐渐被剧中一波三折的剧情,和大气、典雅、传统、正宗的大秦正声所吸引震撼。

  “一个儿、两个儿、三个儿,四个、五个、六个、三六一十八尊罗汉。我问你,你喜的、笑的、怒的、愁的都是为哪般。难道说喜我、笑我、怒我、愁我情根未能断,怎知我心似冰雪寒……”人们常讲,秦腔是粗犷豪放的,但正如西北人的性格,能豪迈到极致那也就一定可以柔美到极致,《双锦衣》的俊秀柔美,就直捣首都观众心灵深处。

  《双锦衣》前后两本,仅有名有姓的角色就超过了四十人,加上龙套、配角,演员总数极为庞大。而此次,易俗社让所有中坚力量都在剧中有所展现——演出过程中,每位演员细心认真的表演、典雅细腻的唱腔、规范的道白,赢得了观众如雷似涛一般的掌声。

  演出结束后,全场戏迷起身鼓掌,久久不愿离去。北京戏迷王满堂向记者竖起了大拇指:“陕西秦腔,好听!过瘾!老字号的剧社,就应该多排、多上演这样的经典名剧,不断弘扬经典!”

  “献礼新中国70华诞西安秦腔晋京展演”首场演出不仅吸引了如云北京戏迷,台下还坐着包括已九旬高龄的著名老艺术家田华、著名表演艺术家袁慧琴、国家京剧院党委书记宋晨等在内的,大量我国文化艺术界名家和大家。此外,来自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中国戏曲学院等单位的戏剧专家,也在观看首演后,为这台来自三秦大地的好戏点赞。

  “今晚看了一场令人难忘的演出!易俗社和三意社都是咱们三秦大地、秦人秦声的骄傲。大秦之声唱响京华,也让我们在北京的陕西乡党倍感亲切。我们一起用秦声,祝福我们亲爱的祖国,走向繁荣富强!”这是一位已在北京工作生活多年的“老西安”,观看演出时,在朋友圈的分享留言。

  西安秦腔“老树繁花”亮相京城

  推动西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在更大的平台上接受检阅,在“上高原、攀高峰”的进程中走得更远更高,以更多思想精深、技艺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此次“献礼新中国70华诞西安秦腔晋京展演”,既是西安秦腔剧院成立以来,首次携两家百年剧社整建制共同晋京演出,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市属秦腔院团最大规模的一次晋京献礼演出。

  西安秦腔剧院下属的易俗社、三意社是我省秦腔艺术乃至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品牌和杰出代表,推动着秦腔事业不断前进。作为剧院的掌舵者,西安秦腔剧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雍涛介绍,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秦腔人应该有一份时代担当,在省市文化主管部门和曲江新区的大力支持下,秦腔剧院去年就已经与长安大戏院敲定了今年的演出计划。这次演出意义重大,集结了两家剧社的最强阵容、整合了两家剧社的最优资源。

  据悉,在8月19日、8月20日演出的《双锦衣》上、下本之后,展演还将在首都舞台展现一批“有经典,有创新”的西安秦腔佳作。其中,有三意社的看家戏《火焰驹》,也包含易俗社和三意社近年来新创排优秀剧目《易俗社》《司马迁》,还有西安秦腔剧院与国家京剧院近期最新打造的秦腔移植剧目《安国夫人》,同时还将为京城观众奉献一台集结侯红琴、惠敏莉、张涛、康亚婵、王宏义、韩利霞、朱海娥、陈超武、李东峰、温军海、王瑛等一大批我市秦腔中坚力量的秦腔名家演唱会。

  为期一周的秦腔演出剧目,将代表西安秦腔的最佳演出风貌。

  为新中国70华诞献礼

  唱响古韵与新声

  台前的表演让观众尽兴,后台演员们的上下场及舞台换装也都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来自西安的秦腔演员们,以饱满的情绪,绝佳的发挥,将角色在舞台上展示得淋漓尽致,或喜,或悲,或笑,或泪……生旦净末丑,每个人的举手投足间,都是精彩。

  19日晚演出的动人之处,不只在好戏亮相时——当演出结束后,演员们在观众的欢呼与掌声中返场,易俗社社长、梅花奖获得者惠敏莉更是带领台上演员与台下所有观众齐唱《三滴血》经典选段,“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姐弟因缘生了变,堂上滴血蒙屈冤……”秦音响彻剧院,再次点燃现场观众的热情,令许多现场观众激动不已,他们纷纷围拢到舞台四周,簇拥着举起照相机、摄像机,拍下这动情一幕。

  记者了解到,为最完美地向京城观众呈现秦腔魅力,整整一个夏天,易俗社和三意社的演职人员战酷暑、抢时间,都全身心投入展演剧目的精心排练中。从8月初起,西安秦腔剧院的演职人员已分批抵达北京,开始进行展演的相关准备工作。而在此前,为了将最佳艺术水准和精神风貌呈现给首都人民。西安秦腔剧院还于8月1日至5日,8月11日至16日分两轮在易俗大剧院举行了晋京演出剧目的预演,力求以秦腔铁军的担当,向首都人民奉献一道丰富高质量的文化大餐,向新中国70华诞献礼。

  在两个剧社中,易俗社挑梁的三台大戏率先亮相。作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易俗社社长惠敏莉不仅要对剧社此次晋京演出运筹帷幄,也作为一线演员,对每次排练都认真以待,“我们不是为了演一部戏而演一部戏,更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秦腔展演,让更多观众了解西安文化,了解陕西文化,讲好陕西故事,把三秦大地的文化魅力展现给全国观众。也通过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唱响古韵与新声,思考我们当代文艺工作者,该如何在新时代坚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对每一个细节都认真进行雕琢,力争以最佳的效果将这些秦腔经典展现在首都的舞台上。很多北京观众正在期待,在未来几天里,持续欣赏到大秦正声的精彩演出。

  “近几年我们剧院组织了很多次的晋京演出,去年百年《三滴血》的在京演出,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好评。今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两家剧社集中呈现精挑细选的好戏,我们希望用秦腔表达三秦父老对新中国70华诞的祝福,同样希望在表达传承与创新的同时,展现西安秦腔剧院这些年来‘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努力,让古老的秦腔艺术唱出时代的声音,为时代服务,为时代而歌!” 雍涛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