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是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年 出现“寓言创作”倾向

2019-04-26 08:29:25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发布了《2019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报告指出,2018年是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年。

  报告主编、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陆绍阳介绍,《2019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是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针对2018年度电影创作的评价,该报告从导演、表演、美术、摄影、声音、动画电影创作及海外影响力等多角度对2018年度中国电影作出了整体评价。

  现实主义道路越走越宽

  报告指出,一批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或者具备现实主义美学特质的影片,不仅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有所强化,而且在艺术表现的完整度和观众的接受度上也都明显提升。经过10多年电影产业改革的积累,生产者和创作者们更加自觉地尊重电影规律和创作规律,而观众也更加自觉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优质电影。

  从这个意义上说,2018年是一个中国电影的大年,也是一个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的大年,甚至也可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成果之年。

  “2018年中国电影创作最重要的收获,是主流现实主义电影的出现。”报告主编、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表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主旋律作品中的所谓现实主义,往往由于概念化、符号化、套路化现象明显,缺乏与现实困境、现实境遇、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很难为观众普遍接受。而一些关注底层和边缘生活的所谓现实主义,则往往又难为主流文化包容。既能表现社会向上向善向前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又能得到观众普遍认可和产生广泛共鸣的现实主义作品,一直是国产电影的难点和痛点。

  而在2018年,终于出现了既表达了主流价值观也获得主流市场认可的主流现实主义电影。“主流的现实主义,不仅让我们想起生活,而且让我们看得见‘应当如此’的生活,它不让人灰心丧气、怨天尤人,而是让人昂首挺立、自强不息。这也是世界各国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电影的共同特性。”尹鸿说。

  报告还指出,2018年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不仅体现在出现了主流现实主义代表性作品,而且还出现了多种不同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们用不同的修辞方式、艺术表达方式,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急剧变革时代的普通人的关注,对大时代舞台上小角色的关注。正是这种多样化的现实主义格局,使得这一年成为名副其实的现实主义电影大年。

  2018年里,出现了《找到你》这样关注城市女性和农村女性命运的女性现实主义作品,《江湖儿女》这种将纪实与象征性融合在一起的史诗性的现实主义作品,《无名之辈》这种具有黑色幽默特点的荒诞现实主义作品,还有《暴裂无声》《狗十三》《阿拉姜色》等,都体现了不同风格的现实主义特征。报告称,这些作品展示出国产电影现实主义道路似乎“越走越宽”。

  出现“寓言创作”倾向

  陆绍阳表示,一个时代的急剧变化,有时候会使得相对封闭的线性的戏剧性故事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远远不足以表达出人们对现实体验和认知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这种时候,往往会出现一种通过寓言形态去更形而上地概括时代、社会、人性的创作倾向。

  “这些电影都不满足于叙述一个结构完整的戏剧性故事,也不满足于塑造几个传奇性的人物,而是试图通过假定性、符号性,去概括更宏大的人性、民族、社会和历史,去表达更加抽象的艺术主题。”陆绍阳说。

  报告指出,2018年的中国电影创作,出现了一个寓言体现象。《邪不压正》《一出好戏》《动物世界》《无名之辈》《江湖儿女》《西虹市首富》《李茶的姑妈》《影》等都集中体现了鲜明的寓言创作倾向。

  报告称,有一类寓言体电影是通过个体的成长和情感经历展开对宏大历史的讲述,既追求历史感,又追求主题的深刻性和反思性。《邪不压正》虽然以卢沟桥事变之前的北平作为历史背景,但导演姜文希望传递的并非对历史的精确描摹,而是借用历史抒发自己的感悟,这种对于历史的叙述,是一种隐喻性、寓言式的。纪实风格的《江湖儿女》中,巧巧在出狱之后发现斌哥和江湖都已经改变后的无奈,正是借助个体寓言了时代,体现和呼应了人们关于生若浮萍的真实生命体验。

  对此尹鸿表示,2018年中国电影的这种寓言体现象,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电影人对电影认知的升华: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一种商品,也是一种艺术形态,表达我们对于现实和历史、社会和人性的认知深度和表达深度,表达我们对现实生活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和终极关怀。

  “虽然这类电影还没有完全成熟,也不是最大众的‘快餐电影’‘爆米花电影’,但它们的出现以及相当一部分观众对这类影片的认可,都使得中国电影大大提升了表意空间和艺术空间,也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审美境界。”尹鸿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