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建好“戏台”是开始,用好“戏台”是关键。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生命力,得看“有没有”,还得看“好不好”“准不准”,拴不拴得住乡亲们的心
你想象中的乡村戏台是什么样子的?
春节期间,网络上一段秦腔表演的视频火了:石头垒高台,土墙一围,棉布一搭,就成了露天戏台。漫天黄沙飞扬,演员们却行头齐整,卖力唱着粗犷的曲调;“站客”们看得津津有味、连声叫好。
在平均海拔2430米、条件如此简陋的甘肃陇南扎嘛拉村里,村民们为了一台社火戏总是这么“拼”。原生态的舞台、接地气的唱法令人动容,置身其中的乡亲们,传递出一种质朴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面对日益丰富、逐步升级的农村文化需求,如何建立健全基础文化设施,同时培育一种更有品质的乡村生活方式与价值信仰,以充盈乡亲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建好“戏台”是开始。曾几何时,村子里的文化阵地无非“老三样”——露天电影院、乡村舞台和说书场,活动通常人气爆棚,但不是“看了这场没下场”,就是“想吃包子给馒头”,总量偏少、种类单一。
如今,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各地在探索实施加强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建设,补齐供给短板。甘肃实施“乡村舞台”项目,建起一个个有书读、有戏看、有科普培训的农村文化活动阵地;浙江文化礼堂、安徽农民文化乐园、山东文化大院等惠民工程纷纷落地;“村晚”、农家健身舞、广场文化周等多彩活动,在街头巷尾、农家院舍蔚然成风。
用好“戏台”是关键。今天的乡村,文化大餐“上桌率”越来越高,追求一步到位,往往很难“对味”。很多人有如此观察:比之高大上的剧院,有时乡村戏台反而人气更旺。为啥?舞台是村里的、演员是村里的、观众是村里的,甚至演出的剧目也是村里代代流传的本子……农民“按需定制”文化服务,以文艺的方式整合家乡资源、讲述乡村流变的故事,不愁没好戏,更不怕没人看。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生命力,得看“有没有”,还得看“好不好”“准不准”,拴不拴得住乡亲们的心。精准对接文化供给与时代需求,持续不断地注入原汁原味的精神文化养分,才能让人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更加充沛。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5日 12 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春节斗名#每个人的名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那我也来说说我的名字吧~钧jūn甯níng两个字是妈妈对我人生的寄愿,‘钧’字取谐音军,是代表‘千军鼎立’,‘甯’字是期望我在此状态下,内心依旧‘心灵平静’。生活中,我的名字被叫错名字的情况还蛮多的,所以想让大...[详细]
白俄罗斯学习汉语的学生举办元宵晚会2月15日,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当地学生们表演中国舞蹈。晚会上,学生们表演了小品、歌舞和诗歌朗诵等节目。[详细]
英国演员夏洛特·兰普林获得第69届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月14日,在德国柏林,英国演员夏洛特·兰普林在颁奖仪式上举起奖杯。当日,英国演员夏洛特·兰普林获颁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荣誉金熊奖,即终身成就奖。[详细]
花灯戏展演迎元宵2月16日,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玉垒乡玉垒坪村,民间艺人在表演玉垒花灯戏。元宵节将至,文县玉垒乡各村的花灯戏艺人来到玉垒坪村进行交流展演,并在村内进行巡游,喜迎元宵佳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