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三月三》民族题材与主旋律叙事的浪漫结合

2019-02-13 08:53:58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策划拍摄了民族题材电影《又是一年三月三》。该片围绕精准扶贫这一主题,再现了20世纪70年代作为知青下乡的主人公在几十年后怀着感恩之情重回广西边境南山村,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是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主旋律相结合的又一次较为成功的实践探索。

  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创作是体现中华民族内在民族个性与精神品格的创作样式之一。例如,蒙古族导演塞夫、麦丽丝夫妇拍摄的一系列民族史诗片《骑士风云》《东归英雄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承担起建构统一多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文化功用。

  如今,在新时代语境下,2018年推出的影片《又是一年三月三》聚焦“精准扶贫”政策,展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脱贫攻坚战和追求中国梦的现实生活,影片通过较为复杂的情节结构、精巧的视听语言、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表达了边境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美好主题。

  在电影的文化表达上,影片浪漫化地融合了少数民族题材与主旋律叙事。故事拥有两条交叉叙事的时空线索:一条是主人公黄书记进行“精准扶贫”的现实时空;另一条是他在20世纪70年代作为知青下乡的历史经历。主人公在知青时期单纯而美好的情感,以一朵美丽的杜鹃花为意象,在心底留下淡淡的情愫,既克制又动人,同时,知青的热血激情与朋友之间的肝胆相照,则充满了对历史时代的浪漫想象。如今,主人公重返故地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完成年轻时的未竟事业。《又是一年三月三》将整个故事对准个体,书写了历史造就知青、知青改变历史的宏大叙事。

  主人公精准扶贫的系列行动叙事,深深地呼应着时代变革。创作者在主要情节上反映了很多困难,例如缺少青壮年劳动力、缺少资金、少数人抵制变革等等,真实地反映出干部在现实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但是,由于导演对整个影片的浪漫化风格定调,使有些困难的解决略显简单,存在一定叙事上的遗憾。

  在人物塑造与情感逻辑方面,创作者处理得较为真实顺畅。主人公黄书记之所以全身心地投入自治区脱贫致富的建设工作中,不单是职责所在,更重要的是他的人生经历使他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有着深沉的热爱与责任,这源自主人公年轻时“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热血抱负、为了他牺牲奉献顶罪的朋友和初恋,以及对祖祖辈辈生活在祖国边疆人民的感激之情。这种塑造方式和情感逻辑,既充满现实性,又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此外,其他人物的塑造亦颇有亮点。例如醉鬼卢有望的懒汉角色,好吃懒做、自私自利的人物设置为剧情的发展增添了喜剧色彩,同时也真实地再现了贫困地区少部分人像“鹌鹑”一样的狭隘之处。但不足的是,卢有望这个精彩的人物形象,在影片的后半段几乎消失,作为推动叙事的角色,剧情鲜有展现其心态的转变,小人物的典型性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

  而在视听语言的创作上,本片展现了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一贯的景观再现优势。在开场的转场部分,创作者用大量航拍镜头,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影像化地呈现出来,具有形式感的构图、颇具艺术性的拍摄角度,都展现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美好风光。

  同时,以“三月三”这一独特的当地习俗为切入点,影片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服饰,以及民俗迁坟景观,通过浪漫化、写意化的风格,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主题曲创作也极具少数民族特色音乐的特质,大大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

  影片《又是一年三月三》承袭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民族国家为立场的创作传统,通过浪漫化的影像与叙事风格的表现、具有现实感和真实性的人物塑造与情感逻辑,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发展与当代精准扶贫的崇高叙事。尽管在风格表现和小人物塑造上略有遗憾,但瑕不掩瑜,是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与主旋律相结合的成功实践。(作者:王赟姝)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