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影评》史学专家蒙曼点评《白蛇:缘起》

2019-01-17 15:21:04 来源: 网易娱乐 作者:

  网易娱乐1月17日报道 中国有四大传奇故事《天仙配》《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无一不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而其中《白蛇传》是被影视化改编最多的。但在每个人心中,又有不一样的白娘子形象。2019年1月11日上映的《白蛇:缘起》是一部动画片,对白蛇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颠覆和创新。而其豆瓣评分8.1,购票平台猫眼9.4淘票票9.3的亮眼成绩,也说明该种改编颇为成功,获得了观众的普遍认可。

  1月16日,《今日影评》特邀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史学专家蒙曼,为观众剖析白蛇传的前世今生,详解《白蛇:缘起》对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创新之处。

  《白蛇:缘起》符合中国古典审美 蛇的神秘特质引发古人创作欲

  蒙曼在《今日影评》中表达道白蛇的形象部分符合中国审美——杨柳小蛮腰,樱桃小嘴和大眼睛。但他认为也有比较意外的改编部分,以往白娘子形象是偏贤惠的温和形象,而《白蛇:缘起》中的白蛇眉头紧皱,又类似威猛、虎虎有生气的花木兰形象。而除了动画版本中的形象,蒙曼也对以往的白蛇在影视剧中的形象进行了点评。

  他谈到,王祖贤在1993年徐克执导的电影《青蛇》中是最趋向妖的形象,而赵雅芝在1992年经典电视剧集《新白娘子传奇》是最贴近贤妻良母形象的,这代表了两种分化的趋向。而蒙曼也对蛇的形象进行了追溯:中国最早蛇的形象是伏羲和女娲,他们有尾巴交缠在一起的形象。而蛇会蜕皮有会重生的感觉,拥有神秘莫测的特质,也因此激发了古人对于蛇妖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

  白蛇从妖性到人性 反映社会变迁与审美变化

  蒙曼在《今日影评》中指出白蛇的形象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在唐朝的时候,白蛇纯粹是妖,是会吸取人的精神和肉体的美妇形象。第二个阶段是明朝冯梦龙1624年小说集《警世通言》的故事白娘子永镇雷锋塔,虽然白蛇仍然是一个蛇妖,但是她对许仙有感情。

  而第三个阶段是中国建国前1943年和建国后1952年田汉分编的剧本《金钵记》,这版形象也是观众最为熟知的版本。白娘子基本没有了妖气,而是帮助许仙看病救死扶伤的正面形象,而且与许仙本是一对神仙眷侣,遭遇法海的镇压而被迫分离。蒙曼强调,这个版本中观众是看中人妖真情,而给予白蛇无限同情的。

  而白蛇的整体形象,是从妖性到人性化,也能看出一个趋势——早期社会人们对人妖关系的忌讳,到现今人和妖在相互走近。其背后的原因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也不见得都是好人,而妖也可以有人性。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版本中的白蛇传,人们普遍从对感情的讴歌角度出发。

  《白蛇:缘起》前世设计是合理拓展 拓展传统民族文化?发掘母题是根本

  《今日影评》中,电影《白蛇:缘起》的故事中有关于前世的一个设计,解释了许仙和白娘子为什么会相爱。它不是人们以往认为的许仙和白娘子是一见钟情。对此,蒙曼谈到《白蛇传》本身是一个母体,而前世报恩又是一个母体。其中的前世设计,让人联想到《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爱桥段。贾宝玉前世是身影使者,林黛玉前世是灵芝仙草,而因为神鹰使者不停的灌溉灵芝仙草,所以灵芝仙草说我要把我今生的一个眼泪还给她。在《白蛇:缘起》中,也正是“前世”为故事提供了一个合理性,并拓展了故事走向。

  《白蛇传》是被改编次数最多的民间故事。蒙曼认为是由于白蛇具有仙的法力,和人的情感,所以这个形象具有丰富的内在。另一个原因是《白蛇传》的设定更符合当代人们的想象,白蛇在传统社会中不怎么传统,反而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非常勇敢,主动追求,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又不惜和天地斗,更有强烈的自主性和斗争性。

  最后蒙曼总结道,民间传统文化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改编,而白蛇的故事也可以从白蛇、青蛇、法海、许仙等多角度挖掘,但最重要的,还是要赋予时代精神。而独特的民族文化想象力是巨大的宝藏,在明朝、唐朝乃至汉朝,人们对自己不熟悉的世界——妖与仙,进行了瑰丽的想象,而近些年的影视作品《画皮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等作品不断涌现,作为电影创作者,更应该将传统文化母题植入现今的电影艺术中去,让它历久弥新。

  据悉,电影文化评论类日播栏目《今日影评》每周一至周五晚22:00档于CCTV6电影频道播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