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央广网北京11月1日消息(记者王子衿)说到中国著名电影导演霍建起,法国导演吕克这句“真正的电影是从现实的平民生活和大自然中发掘出诗与美”总是被提及。
场景中多连绵青山、小桥流水,风格恬淡清雅、朦胧唯美,极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霍建起执导的作品中,诗意与温情成为了最大的特色,也用其独有的“霍氏”风格打造了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
图为霍建起接受记者采访 央广网记者荆宇琦摄
电影是导演的艺术
尽管已经执导过多部影片,霍建起最初并未从事导演工作。
1982年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霍建起被分配到中国电影故事片生产基地之一的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美术设计工作。直到1995年,由其拍摄的《赢家》问世,他才正式走上了导演的道路。
正因其加入导演行业相对较晚,霍建起自称是“第五代半”导演,也有评论称其为“‘最老’的新生代导演”。
相比田壮壮等“第五代导演”对于象征性和寓意性的重视,以及“第六代导演”的先锋性和边缘性,霍建起的作品婉约唯美,风格独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殊美学品质。
据霍建起回忆,由于当时北京电影制片厂人才众多,而受限于电影制作技术和流程的复杂,自己最初并没有想到要独立执导电影。
“开始做导演之前,我实际上已经拍了一些广告等等的素材,这个过程中逐渐萌生了一个想法,觉得电影是导演的艺术,那自己是不是也能够拍一部电影,所以后来就有了拍《赢家》这样的机会”,霍建起告诉记者。
《赢家》是以残疾运动员孙长亭为原型的作品,一经上映就包揽了金鸡奖、华表奖等多项大奖,也让霍建起开始崭露头角。
“电影是个大工业,所以对于青年导演来说第一步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成功了后面才会有更多的机会”,霍建起说。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在霍建起执导的众多作品中,《那山那人那狗》可能是最广为人知的一部。
草长莺飞的初夏时节,湘西大山中绿意连绵,山花烂漫,小村庄宁静安详,远离尘嚣,青石板路上镌刻着时间的痕迹,也见证了身为邮差的父亲与接替自己工作的儿子之间日渐浓烈的情感。
一只狗,两代人,一条寂静蜿蜒的山路,画面唯美,情节简单,感情真挚,大量旁白的叙事手法让电影如同一位朋友娓娓道来,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父子之间的感情也没有大开大合,却能直达内心,引起无数观众的共鸣。
在霍建起看来,《那山那人那狗》之所以能够引起很大的反响,对“人性”的刻画是最重要的因素。“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民族怎么跟世界联系在一起?我觉得最普通的人性可能是最重要的,能够打动自己和观众的内心才是关键。”
接受采访时,霍建起也向记者举了两个《那山那人那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引起反响的例子。一个是该片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放映时,观众排队一一和自己握手,表达对电影中亲情等的看法,而一位来北影厂参观的日本观众眼含泪水说的“我们日本男人也是看着自己父亲背影成长的”也让霍建起记忆深刻。
“家庭和亲情这种人性的东西是普遍的,当一部影片超出了本身想要表达的一个家庭的简单故事时,仿佛一下子就将作品和世界连接在了一起,跟那么多人突然成了朋友”,霍建起说。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也是中国电影在曲折中摸索前进的的四十年,一代又一代以霍建起为代表的电影工作者积极创新,创作出了很多极富思想性和艺术价值的经典作品。
“电影是时代的折射,也是与时代同步的,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电影也迎来了一个复兴的时代,这才让我们有了更多机会”。在霍建起看来,时代给予了电影从业者更多可能,但最根本的还是作品的品质,不论市场及潮流如何变更,只有真正有品质的好电影才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
从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到今天,霍建起的电影生涯也刚好走过四十年,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他的作品总是贯穿着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与精神,用充满诗意的镜头语言和富有人文关怀的精神,打造出了一处“桃花源”,慰藉了无数中外观众的心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哈文的锥心之痛,化成四个字:永失我爱。那时候,一本正经的电视节目,西装革履的穿着,严谨刻板的主持风格,构成了我们童年时期,对主持人的主流印象。亮晶晶的修身西服,豹纹式领带,尖头皮鞋,染了黄色且桀骜不羁的中长发,以及稍微顽皮的主持风格。[详细]
为什么电影大师们的票房不行了胡祥1994年是世界电影史上神奇的一年,出了很多闪耀影史的佳作。三位大师都有过人的艺术原创力拿这三个人做对比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我们只分析三人最鲜明的艺术特色。[详细]
首批十部优秀民族题材电影正式在移动电影院上线民族电影与移动电影院战略合作暨上线仪式日前举行。移动电影院将成为2019-2020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板块的战略合作伙伴及影片征集和展示平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