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儿女初长成》张一山高亚麟“半路父子”重聚

2018-05-29 09:19:13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

  本报讯(记者 杨文杰 张知依)13年前,《家有儿女》的播出带给观众许多欢乐,堪称“一代人的回忆”。今晚起,这一欢乐将再度来袭。由《家有儿女》原班创作人马制作的升级版电视剧《家有儿女初长成》将登陆东方卫视周播剧场,每周二、三、四晚上22点两集连播。该剧演员阵容包括张一山、高亚麟、王琳、周小斌、宋宁、张晔子等。他们将在全新的故事结构上,展开一段欢乐暖心的家庭故事。

  相比于《家有儿女》童真童趣的欢乐氛围,《家有儿女初长成》重构了故事,以“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为主题。故事围绕一群长大的90后与父母的关系展开。 在演员阵容中,最受关注的自然是张一山与高亚麟这对“半路父子”的回归。时隔十余年,张一山已从青涩童星进化成90后实力派演员,此番扮演“叛逆少年”江北,待业在家“啃老”,不在乎别人想法,执着于追求音乐梦,淘气程度不输曾经的“刘星”。采访中,出品人及总策划兼主演高亚麟对久别重逢的“继子”表示了肯定:“拍《家有儿女》时,张一山才十岁,可以随便掐他。现在他长大了,演技也越来越好,很替他高兴。”此外,总制片人李洪、制片人王嘉、导演林丛、总编剧李建宏都曾参与制作《家有儿女》。张一山曾因此感慨:“没想到剧组还真是原来那些熟人。只不过当年的哥哥,现在成了叔叔,我也长大了。”

  除了曾经的金牌搭档,也有新鲜面孔融入。片中母亲的扮演者王琳曾在多部电视剧中塑造过经典角色。高亚麟说,王琳这次的表演完全是“放飞自我”,演的就是生活中的王琳本人。“让我们发现了她生活中真实的一面:可爱、脾气暴躁甚至有点疯癫,但在我能接受的范围内。”曾出演《炊事班的故事》《闲人马大姐》等情景剧的周小斌,这回演了张一山的“生父”。张晔子在剧中与张一山成为“互怼姐弟”,在相互拌嘴中缔结深厚的姐弟情感。

  高亚麟透露,大家为了重聚拍摄《家有儿女初长成》做了很多努力,“林丛导演本来在加拿大生活,为这部戏带着女儿回国生活,而且没有签约就进入了工作状态,包括我们的摄影、化妆、道具都是之前的。第一天拍摄就跟做梦一样,大家又在一起聚会了。”他也提到如今已经成为当红演员的张一山“很有情义”,“当时他的工作量特别大,但依然来了。”

  文化旁白

  莫让情景喜剧成“非遗”

  看《家有儿女初长成》,心里难免会和《家有儿女》作比较。后者曾几乎是一代人写作业期间的背景声。如今,剧中人长大了,同龄的观众长大了,时代也与13年前不同了。

  《家有儿女》讲述的亲子关系是当时中国几乎所有家庭共有的场景。十多年后,再去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90后,难免会发现电视剧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虽然剧中设定是两个生活在北京的家庭,但如今很多年轻人和父辈生活在两个城市,不仅在地理上相距甚远,价值观的隔阂也不断凸显。如此之下,这样的一部家庭剧代表性有多大,能否展现两代人共同性的问题,尚需检验。但无论如何,在爱情或者现代男女图鉴题材无穷无尽的今天,有一部情景喜剧愿意面对亲子关系,在影视作品中弥合两代人的代沟,还是值得被肯定的。

  《家有儿女》首播13年后,杨紫和张一山从古灵精怪的童星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流量爱豆,拥有大量粉丝。而这13年,也是中国情景喜剧坎坷前行的13年。新世纪初,《家有儿女》《闲人马大姐》《武林外传》创造了中国情景喜剧的巅峰。此前的《我爱我家》更是几乎成为无法超越的经典。此后,虽有《爱情公寓》一类现象级的情景喜剧依靠网络积累了粉丝,但收获的口碑或者认可度已远不如前。知乎上一则“中国为什么拍不出优秀的情景喜剧?”的问题下,名为田蔚的网友收获不少支持的回答说明了一些问题,“我们本来已经拥有了足够好的情景剧的资源,但是……但是出现了《爱情公寓》……我觉得这彻底标志着原创力的后退。我看《爱》的过程,简直就像在看美剧大全一样,不管他是抄袭也好、致敬也罢,我都觉得我国以前在情景剧上的优势在流失。”

  在影视剧越拍越长、演员片酬越来越高、靠流量明星就可以吸引观众制造收视率的今天,拍一部情景喜剧确实变难了。“难度非常大。”在活动现场,高亚麟坦言,“尤其是对演员的要求,需要他们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即兴表演能力。因为整场戏排练完后会直接拍摄,呈现在电视上的就是完整表演,很少需要后期处理和剪辑。”高亚麟的语气像是保护着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我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让情景喜剧在中国荧幕上消失。”

  除了坚持之外,情景喜剧还面临“喜剧的忧伤”——很多观众经常会觉得“段子不好笑”,总是吐槽编剧炒冷饭、抄段子。造成这种尴尬的原因,优质编剧相继离开是一个;更重要的是,诞生于生活的新鲜笑点,经过威力强大的互联网传播,很快就凉了。这些段子,往往要过3个月或更长的时间才在影视剧里出现,更是冷上加冷。

  在快节奏且同质化的生活里,如何创造出描绘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笑点,是对情景喜剧编剧的考验,也是对中国情景喜剧的考验。

  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