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物语》:因为重要目光已经无法移开

2018-05-22 08:1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动态的《清明上河图》,日本作家野岛刚曾在台北欣赏过——上海世博会的人气动画《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一直是野岛刚的探索兴趣重点对象。他觉得“这是一幅开封繁荣景象的缩影,没有太高的艺术价值,但是从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学术层面来看,却极有价值。”

   对于《清明上河图》,这幅很多人眼中的“中国第一画”,野岛刚看待的目光与他人不太一样。博物馆面向世人的馆藏,以“结果”的状态呈现,而野岛刚总是把每件文物看成许多谜题的聚合体,名画的来源需要刨根问底:为什么张择端缺少历史记载?图里的汴河和“上河”对应吗?为何宋朝目录没出现这幅画?

   而名画的后续命运、何以声名远扬也值得探究。文物“走”过的前世今生,每一步野岛刚都很在意。在《故宫物语》一书中,野岛刚提出,全世界范围如今存在数十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是相当有趣的现象。真作存放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但野岛刚好奇于基本上每个时代都有人爱临摹《清明上河图》,简直是“超人气作品”。

   野岛刚本人两度看过存放于日本的画作摹本,也曾在台北故宫见到清代版的画作,“猜想乾隆皇帝应该是特别仰慕《清明上河图》,因为他在世时没机会亲眼看到《清明上河图》原版作品,所以创造一个新版来满足自己”。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当乾隆离世后,原版画作出现了。

   在《故宫物语》中,野岛刚讲述了青花龙纹天球瓶、翠玉白菜、《溪山行旅图》《快雪时晴帖》《富春山居图》等“网红”文物的故事。野岛刚的书写,总是结合了个人实地走访的观感,并且不只写文物本身,还写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写时代的颠沛流离与阴差阳错。

   在《青瓷无纹水仙盆:汝窑的“雨过天青”》中,野岛刚写道:“横长椭圆的水仙盆毫无开片纹路,不管看多久都不腻。温润的蓝色和典雅的器型,传颂着宋代文人的风雅,对日本的审美观影响甚巨。”

   正是汝窑那勾人心魂的“天青釉”——这种颜色的诗意定名的来历,引起野岛刚极其浓厚的研究兴趣。他追溯后发现,宋徽宗因为 “不怎么喜欢定窑的白,应该朝着‘雨过天青’的方向去研究”,而使得汝窑“雀屏中选”。

   “雨过天青”也不是徽宗独创的想法。“宋代之前的后周,有一个皇帝名叫柴荣,是他说要把瓷器做成‘像雨过天青一样’。柴荣是个聪明的皇帝,三十九岁英年早逝,后周也随之像融雪一般灭亡。”

   野岛刚提出,“雨过天青”也写作“雨过天晴”,看看似不同,意思相近,都是指“下雨过后天空的蓝色”。“其实柴荣的话是有后续的,‘雨过天青’接着是‘云破处’,意思是‘雨停了以后,从云间看到天空的蓝’,说得非常具体。”

   日本《朝日新闻》记者出身,野岛刚是十足的中国迷,尤其迷恋关于故宫的方方面面。围绕故宫,野岛刚就写过两本书,一本是《两个故宫的离合》,一本是《故宫物语》。前者钩沉故宫的历史脉络,后者探索文物的前世今生,围绕着与故宫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特写故宫的往昔。

   “故宫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文化反映了中国所有的东西,中国人也通过文化反映了自己的历史和命运。”

   在野岛刚的眼中,文物是历史最凝练的缩影,例如,想解读“嘉量”这件文物,就必须理解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经济政策,因为“嘉量”象征统一度量衡的事业;从苏轼的《赤壁赋》可看到北宋当时的政治情况,甚至也会浮现三国时代动荡的意象;从青花瓷中,可知元帝国拥有广大领土连接西方,向中东及欧洲地区大量输出,迎向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写完《故宫物语》,野岛刚坦言,他的目光已经无法从故宫上移开了,因为故宫是如此重要。“究其原因,是中国这个巨大的国家在历史上与政治上都赋予了故宫特殊的地位。故宫的重要性今后也不会消退,而我追随故宫的脚步也永远不会停止。”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王雅淇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