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娱乐>观影团>观影团动态

《机器侠》登《新闻联播》引争议

《机器侠》登上《新闻联播》引发电影产业思考

《机器侠》僵尸机器人海报

  新浪娱乐讯 8月20日,中央电视台1套权威新闻栏目《新闻联播》报道了电影《机器侠》在上映期间的火爆情况以及对中国电影市场开发的影响。《机器侠》成为首部登上新闻联播的国产科幻题材电影,其所引发的社会产业现象引发各界深度思考。

    弗朗索瓦·特吕弗曾说:“当一部电影达到某种程度的成功,它便变成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事件,它的品质问题便变成次要了”。36年前,这位法国电影新浪潮领军人物的一句话,如同亚当斯密以“请给我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概括经济生活一样,道尽商业类型片的“潜规则”——“商业类型片总是试图去创造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事件,以获得最大商业回报。”科幻爱情喜剧《机器侠》登上《新闻联播》可谓此“规则”的中国式再现。

  《机器侠》首开国产科幻先河 引发电影产业思考

  《新闻联播》选择何部电影为报道对象,除了一定程度上对影片本身的关注,以及对中国电影工业崛起的鼓励外,更有官方独有的深思熟虑。      

  自张艺谋以《英雄》开启中国式商业大片“跃进模式”以来,虽然许多票房高企之作饱受争议,但无可否认,这种经济模式上的“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办法,确实在电影市场改革的摸索中,找到了一条切实有效的道路,并实实在在拉动了电影市场回暖,以及伴随而来的工业复苏。电影产业的量变积累,观众硬性娱乐需求的释放,以及整体经济形势的好转,甚至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等等一系列的必然和偶然因素的作用之下,2008年以来,中国电影——特别是内地电影产业,迎来飞速发展时期。年30%的票房递增,和2008年1.5块每日的银幕增速,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都是不可想象的——业内共识认为,中国内地将迎来电影的“黄金十年”。

  虽然说,电影最辉煌的年代已经过去,但是这并不妨碍电影工业作为一种大众娱乐方式,在中国内地释放出其一直被低估的商业潜力。问题只有一个,在一个电影产业基础差、链条薄弱、人才稀缺、创意陈旧的环境里,怎样的电影才是中国电影的未来?

  《机器侠》:商业类型片探索规模化和市场化

  当下的中国电影产业,迫切需要一大批艺术价值高、工业可复制性高、商业回报率高、科技含量高的商业类型片。一如好莱坞以“千篇一律”的商业制作征服了全球观众,中国有文化基础,也有市场潜质,制作出同样具备强文化征服力的作品。

  从这个层面来说,《赤壁》这等超大规模的“满汉全席”式“奢侈”,显然不具备工业可复制性;而《疯狂的石头》这种强烈以个人才能的作品,也很难实现全面普及和复制——佐证之一,就是许多电影打出超越“疯狂的石头”的口号,但最后多是放了空炮。

  《机器侠》则具备相当的模范效应,即使影片本身质素不高,但是其依然有着被推而广之的意义,这也就是文章开头,弗朗索瓦·特吕弗所言的理论——《机器侠》具备了成为社会事件的要素。如《经济半小时》中对中国电影业现状的表述里所提到的,一部电影的生命力不可能只有在电影院的票房里,就如今年的《哈利波特6》、《变形金刚2》、《冰河世纪3》,每一部电影都在影院的衍生品店里占据着自己的地盘,《机器侠》也不甘落后,据出品方介绍,《机器侠》已经注册的各类商标已达27项,涉及食品、玩具、服装、影视、广告等,其中图书方面,出品方还制作出了精美的漫画书介绍片中人物及故事精华。

  作为刘镇伟阔别影坛许久的再战江湖之作,《机器侠》有着电影合拍片的背景,却完全遵循了内地电影的“规矩”。刘镇伟的编剧技能早在八十年代就闻名于东南亚,其最大特点,并非使用低俗笑料达到令人捧腹的娱乐效果,且往往有着典型商业类型片的主流意识形态。拿《大话西游》、《情癫大圣》、《东成西就》等片来说,剔除演员自主创作部分,刘镇伟总能用“干干净净”的喜剧来包装以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悲伤故事。

  如果说,内地电影的“规矩”太多,好似让大象在酒杯上跳舞一样,看似不可能,实则并非如此。《机器侠》依然如此,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但并不是生硬说教和陈词滥调,相反,是在用一个机器人和人的爱情故事,讲述一个永恒的主题,“如果爱情只有一秒钟,你是否愿意付出”。

  《机器侠》从西方科幻片手中抢市场

  对好莱坞商业类型片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所有成功的商业类型片,都是简单的12个字内即可概括。所以,商业类型片一定是简单的、直白的、易懂的,但是,绝对不能廉价。为此,刘镇伟这次特别选择了人与机器人,并加入大量科幻元素。

  科幻题材的影片,一直是华语电影的弱项,虽然我们曾经有《西游记》、《封神榜》这些最初的“超人英雄”的故事,更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甚至中国功夫,中国特有的动物熊猫被老外拿去丰富科幻电影创作——但中国科幻电影却成绩不佳。一方面,有大家提及的,想象力的缺失问题,但另一方面,当今的科幻电影,其实更多比拼的是工业制作基础。《变形金刚》拼的不仅有投资,还有强大的软件开放能力,以及特效公司由此带来的后续收入(在国外,电影特效往往是最好的视觉实验,成功后,许多软件技术等成熟经验,会运用到其他商业领域),而所有这些工业链条,在中国不仅仅是薄弱,甚至可以说是严重缺漏。

  但是,以视觉震撼为潮流的现代电影方向,已经形成,中国电影显然不能再靠临时演员薪酬低,玩人海战术——这种“粗放式”的电影生产模式跟经济增长模式一样,虽然不会被完全淘汰,但显然也并非未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就很容易理解,《机器侠》在科幻上的大胆尝试的意义,远远大于提升剪辑水准或编剧地位(当然并不是说这不重要)。

  《功夫熊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例子:中国的题材和元素,大量中国低价而专业的特效操作人员,广大的中国电影市场,通过美国制片方的“策划、整合”,完成了一部风靡中国大陆的美国进口大片。中国电影必须迎头赶上,在深入挖掘民族题材的同时,必须加强中国电影的科技力量,科幻片是电影技术、艺术水准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电影工业水平的实力体现,中国科幻电影的水平与欧美的科幻电影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必须拿出这种勇气迎头赶上,同时也必须发挥中国电影人的特殊水平和中国电影市场的特点,不断实践、不断超越。《机器侠》应该说是中国现代科幻片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显而易见,中国内地需要更多像《机器侠》一样,懂规矩、有新意、有担当意识的商业类型片,而且显而易见,《新闻联播》选其的意义,在于将这种模范效应最大化,推广一种电影工业模式,以更快更好的促进中国电影进步。

 

lzy83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