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沸腾娱 > 2012龙年春晚 > 媒体评论

晚记忆30年:春晚的流行曾经很先锋

2012-01-19 17:24:00     作者: 韩垒    来源: 新闻晚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春晚 1983年 1980年 流行文化 流行音乐
[提要] 如果说费翔给电视观众带来的是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巨大冲击力,那么张明敏就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告诉中国人什么是真正的儒雅。李谷一至今保持着一个纪录,在9次登春晚的历史上,她一共演唱了20多首歌曲,估计这个纪录将来也不会有人再打破。

费翔

张明敏

李谷一

蔡国庆

  晚报记者 韩垒 报道

  歌手篇

  在中国,再也没有哪一档节目,哪一家经纪公司,拥有央视春晚(微博)这般强大的造星能力。即便在今天,春晚造星工厂的实力依旧无人能出其右,在网络资讯尚未如此发达的上世纪80、90年代,春晚更是成为流行的代名词。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的流行绝不是亦步亦趋,春晚上的流行是先锋式的,是领先潮流的,甚至有时是离经叛道的。这样的形象或许和现在我们说起春晚时相去甚远,但正是当时春晚导演的眼光与实力,令以下这些名字成为名符其实的幸运儿,同时他们也改变了一个时代中国流行文化的趋势与走向。

  ■费翔

  1987年春晚,《故乡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

  第一个就说费翔,是因为他实在太过特别。有着一个中国名字,真实身份却是中美混血儿,妈妈是中国台湾人,爸爸则是美国人。

  1987年,费翔“飞”到北京,参加了央视春晚的录制。人高马大、卷发碧眼,当时看来很另类,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吟唱游子思乡情的《故乡的云》,动感热力十足的《冬天里的一把火》,迅速让他成为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

  费翔本人对那次春晚的记忆很有意思。首先是歌词改了不下几十遍,当然这是大型晚会的家常便饭;其次是摄像大哥的镜头大多都对准了自己这张脸。 “他们觉得我的身体抖动得太厉害,所以干脆多拍脸。 ”当年的导演堪称眼光独到,但对于费翔奔放的表演方式也还是有所收敛;最后就是外婆成了全国最有名的外婆。当时费翔的外婆住在北京,费翔带她坐到了春晚现场,完成了她梦寐以求的事情,也顺便打响了外婆的“知名度”。

  有人说,费翔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启蒙了中国民众的流行亚文化,在那个90后尚未出生,80后也刚懂事不久的年代,费翔有本事让“未见世面”的60后、70后坐立难安,女孩子纷纷打出“嫁人要嫁费翔”的横幅。而作为偶像界的先驱,费翔也十分适时地宣布暂别流行歌坛,在90年代后转战美国百老汇,为其演艺生涯打开另一片天。

  ■张明敏

  1984年春晚,《我的中国心》

  张明敏在春晚举办到第二年就登场亮相是有原因的。那一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在北京与邓小平签署中英联合声明,东方之珠香港回归祖国也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作为香港歌手,张明敏可谓生逢其时。

  张明敏原来是一名收割厂的工人,通过歌唱比赛走上了歌手的道路。他在香港签约的唱片公司,甚至发表的专辑在当地都难称主流,反而在一线之隔的深圳,却传唱着他的歌。就这么机缘巧合,当年连庄的春晚导演黄一鹤在深圳的一辆大巴上,无意中听到了张明敏的声音,脑海中闪过“就是他了”的念头,于是辗转通过新华社香港分社的朋友,找到了张明敏。

  如果说费翔给电视观众带来的是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巨大冲击力,那么张明敏就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告诉中国人什么是真正的儒雅。配合《我的中国心》,张明敏以一身米色中山装亮相春晚,脖子上缠着看上去就很温暖的围巾,再加上架在鼻梁上的无框眼镜,一颗“中国心”第一次以如此具象而且那么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活生生地站在了观众面前。

  而在春晚上的亮相对于张明敏本人来说也是一次“爱之初体验”,他开始爱北京的宏大,爱北京除夕夜可以放鞭炮,爱这里有无数的人愿意听他用普通话唱歌,从此,他便将自己的工作重心完全放在了内地。

  ■李谷一

  9次上春晚,《难忘今宵》等

  今年的央视春晚,不再将李谷一演唱的《难忘今宵》作为晚会结束曲播出,这一消息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很多人也许已经不记得每年的春晚演了哪些节目,但《难忘今宵》的旋律,却多少能哼上几句。这首作品在1984年的春晚上就已经亮相,之后1990年、1996年,李谷一又先后两次在春晚的舞台上演唱了这首歌曲。作为春晚的结束曲,《难忘今宵》寓意精准,旋律优美,虽然一开始作为结束曲遭到了一部分人的反对,认为风格太过细腻不够激昂,但事实证明《难忘今宵》不仅恰如其分,而且就算放到今天也比并不过时,难怪有人会反对今年的春晚弃用这首歌。

  李谷一至今保持着一个纪录,在9次登春晚的历史上,她一共演唱了20多首歌曲,估计这个纪录将来也不会有人再打破。 1983年开始筹办的春晚当年并没有如今的社会影响力,更符合它全称的本来意义“联欢晚会”,在1983年的第一次春晚上,李谷一一口气唱了9首歌,恐怕很多人听到这个数字都会觉得瞠目结舌。

  除了《难忘今宵》外,在1983年的春晚上李谷一演唱的《乡恋》也是她的代表作。早年的春晚往往开风气之先,1980年《乡恋》大火,李谷一也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炙手可热的流行歌星,也扭转了当时人们对流行音乐的刻板印象。

  ■蔡国庆

  12次上春晚,《常回家看看》等

  如果蔡国庆的年龄再小20岁,或许他会和时下的爷啊、哥啊、快男啊一样,成为少男少女热情追捧的花样美男。可偏偏蔡国庆不是80、90后,顶着60后的年龄,却披着70后的外表,蔡国庆很倒错、很青春、很纠结。

  要想定位蔡国庆是徒劳的。他并非实力派唱将,12次的春晚经历中,鲜有独挑大梁的,大多是与其他歌手合唱;但他也绝不是偶像派,那个时候偶像还是港台艺人的专利,而内地歌手还是应该长着一张国字脸,浓眉大眼,一开口有气吞山河的勇猛。蔡国庆那样的,脸是瓜子脸,嘴是樱桃嘴,唱腔温柔细腻,被人说得最多的就是“奶油小生”。但在那时“奶油小生”这个词往往和“难堪大任”划上了等号,蔡国庆躲也来不及,还要和这么称呼他的记者打官司,而春晚则似乎心知肚明,一方面用他,另一方面也不会让他担纲最重要的位置。

  然而如果哪次的春晚没了蔡国庆,似乎还总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 《常回家看看》里和陈红(微博)的搭配,让人联想起结婚不久的小夫妻,虽不高大却足够真实,更多时候他就像一个邻家男孩一样低吟浅唱,叫人看得舒服之外,很难挑得出什么毛病。最近,蔡国庆因为担任了快乐女声的评委而被年轻人熟悉,力挺李斯丹妮时的气魄“爷们气”十足,让人对他在龙年春晚上塑造新形象充满了期待。

  ■韦唯

  1989年春晚,《爱的奉献》

  用石破天惊来形容韦唯在1989年央视春晚上的演唱一点也不为过。当时知名度尚不高的韦唯从观众席间站起,随着音乐旋律走向舞台,并和当时的全国劳模握手的镜头,深深地刻在了观众的脑海里,而不明就里的观众甚至还会问一句:“韦唯是哪里人,怎么长得这么黑? ”

  “黑”的确就是韦唯招牌式的特色。出生在内蒙,而后去了广西,韦唯的经历并非与众不同,但向来以白为美的中国电视审美,却在80年代的最后一年春晚上用一个“黑美人”加以颠覆,而韦唯的表现也没有让对她充满期待的人感到失望,《爱的奉献》一张口就镇住全场,随着歌曲的旋律划过的角落,都有激动的观众流下热泪,这在强调喜庆欢乐祥和的央视春晚,也是十分特殊的一次。而在这以后,晚会表达慈善公益主题日渐兴盛,《爱的奉献》几乎堪称这方面的鼻祖。

  1989年的春晚奠定了韦唯的乐坛地位。1990年,她与刘欢为当时在北京举行的亚洲运动会演唱主题歌《亚洲雄风》,再创事业的另一个高峰。从此以后,韦唯除了是一名优秀的晚会歌手,还成了体育歌曲的代名词。2008年北京奥运会,韦唯的身影还出现在了各种体育场馆。

陈凤祁

editor


 

> 进入微博< 热点图片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