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胡玥姣
为什么我们不是警察,也会愿意追《三叉戟》?
只要看了《三叉戟》,你就会发现这是一部能够真实反映警察生活,让老百姓想看爱看电视剧。且不说编剧导演的履历,单看其联合出品方与制作方,就会在专业上对《三叉戟》产生信任感,对其有着精品公安剧的期待。
过去,也曾有一些公安题材的影视作品进入观众视野,但大多过分追求英雄主义的夸张呈现,为了达到戏剧化的表达效果不惜违背公安纪律底线和社会常识,使得刻画人物明显失真。也因此,这些所谓的公安剧或许让外行观众们看得热血沸腾,却无法得到警察群体的肯定。
电视剧《三叉戟》则不同,它对警察的生存状态和工作环境进行了较为真实的复刻,直面警察生存空间,让观众看到警察作为正义与责任化身的同时,也能看到警察群体之间的竞争、冲突和相互包容。他们是英雄,却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有升迁的压力,有代际冲突,也要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相信无数警察,会在《三叉戟》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单位的缩影以及一个个同事的模板。 但我们不是警察,没有这样的职业代入感,为什么也会追《三叉戟》?
我想,专业是其备受喜爱的第一道门槛,《三叉戟》的专业之处就在于其细微之处见真章。每一集故事的开篇,都会闪回一段“三叉戟”过去的回忆,这不仅能够铺陈故事线索,还能于怀旧中见证三人的战友情、兄弟情,赋予人物以情感和灵魂,更能在交织对比中让观众看到三人从青年到中年的成长和蜕变,找到他们戮力同心、热血难凉、最终击破犯罪集团的源起与归因。这种新旧时空的巧妙穿插,也给影视作品叙事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真实还原的处理上,《三叉戟》也丝毫没有马虎,小到配角的警衔、配车大到外出聚餐的报备、申领枪械等,以往在电视剧中未曾出现或被诟病的细节几乎没有被观众挑出问题。称呼和字幕上也拿捏得非常到位。在前半段剧情中,小吕跟随大家一起称这三位资深的人民警察为“师傅”,后来几经考验成为“三叉戟”的徒弟,小吕对老几位的称呼也从“傅”改为了父亲的“父”,可见制作团队的谨慎与巧思。同时,该剧在亲情关系的处理上非常真实、生活化,给塑造的人物注入了情感和灵魂。“大背头”对喜欢cosplay的儿子从一开始的担忧、怀疑到促膝长谈后的释疑、理解,“老混混”董虎与女儿促膝长谈聊自己的讨债“工作”和过往经历,与隔阂已久的女儿冰释前嫌。剧中的一些升华之处也非常的自然、接地气,如郭局时刻提醒三人遵守纪律,要将对人民负责的信念贯彻到底;“大喷子”在初心和财富间摇摆不定,几经深思依然选择了坚守,要“对得起胸前的警徽,对得起人民群众赋予的荣誉”。
老戏骨的精湛演技也常叫人拍案叫绝。陈建斌、董勇、郝平分别饰演三叉戟的崔铁军(大背头)、徐国柱(大棍子)、潘江海(大喷子),是吸引很多人看此剧的卖点。三位演员,任何一位都可以挑梁一部电视剧的主角,这部剧却“奢侈”地把他们安排在一起演对手戏,令人充满着想象与期待。目前展开的剧情中,三位的演技没有辜负观众。比如三位在抓逃中与毒贩扭打在一起,陈建斌右手臂被嗑了一下,后来换了一个场景,老几位在聊天,我注意到陈建斌还下意识地用左手摸他的右臂;还有最近的剧情中,得知女儿可能患有恶性肿瘤的“大喷子”强装镇定,与女儿妻子告别后转身迸射出的眼泪和崩溃,令观众深为动容、由衷赞叹。
舆论只有小小的叛逆才可能成功,我把它简称为“小逆模式”。“小逆模式”指导典型宣传与英雄塑造,第一个“规定动作”应该是“首先寻找典型或英雄的缺陷”。这与我们惯常的做法似乎相反,传统的做法往往都是在挖掘典型或英雄的“亮点”。殊不知,当一个“典型”英雄被列入选题,他的优点就已然是一片被细致开垦过的土地,余下重要的则是发现他们身上的“暗点”,挖掘人物光辉形象自然形成的“阴影面积”,因为“亮点”自会发光,而硬币的另一面——“暗点”才是赋予人物生命的关键。以往一些未被大众认可的“典型宣传”与“高大全”,恰恰错在了塑造人物的太过完美、毫无差池。
《三叉戟》的创作团队,正是一群懂得“小逆模式”的主流舆论传播高手,这是该剧大火的第二把“利刃”。他们深入生活,成功塑造了主角们个性殊异的所谓“暗点”,有的为了早日破案,偶尔使用非常规手段;有的脾气暴躁,嫉恶如仇,为了抓到罪犯偶尔冲动行事;有的处事圆滑,遇到顶雷时刻就溜病号……然而一旦人民的利益与正义的号角在呼唤,“人民警察”的身份就会成为压倒一切的“理由”,让他们挺身而出,赴汤蹈火,出生入死。《三叉戟》中,三位主人公的真性情与小缺点,正是剧情直抵人心的关键所在:英雄也是普通人,一身警服是荣誉的象征,绝不是神化的符号。
“不甘”是《三叉戟》征服观众的第三个“秘笈”。我曾提出一个“百分之一理论”:人生一百次谨小慎微,要有一次拍案而起;人生一百次放浪形骸,要认真地爱一次;人生一百次不越雷池一步,也要潇洒走一回! 用“百分之一理论”行动的人,就是“不甘的人”。《三叉戟》三位警察在人生的关键时刻,用他们的“不甘”,诠释了什么叫“潇洒走一回”!
人到中年,很多人在工作中会感觉心力不足,选择退居二线,因而在即将退休之际还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对任何人来讲都是一个极为潇洒的经历,同时这也绝非易事。“三叉戟”做到了,支撑他们的力量源泉就是他们的“不甘”。无论是面对战友牺牲的“不忍”,还是对警察职业的“不舍”;无论是对庸俗习气的“不满”,还是对正义迟到的“不平”,最终都转化为对命定与现状的“不甘”。其实,每一个人在屈服于习惯与命定时,都会隐隐约约有一种“不甘”在燃烧,只不过有的人从未发动引擎,或者踩下了离合器,又一下子就熄了火。而剧中的三位中年警察,却没有因为生活的打压、年纪上的弱势而服输、掉队,而是以此为助推器,利刃出鞘,敢闯敢拼,守护正义,一路前行。
这种对于平庸生活的“不甘”、对于社会桎梏的“不服”直击观众爽点。老百姓真正信服的是可以把问题解决、把困难拿下的人,一个可以治好病的医生,一个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者,一个跑得最快的运动员,一个做出极品的企业家,就是人们真正崇拜的偶像。一个单位乃至一个社会,也必须建立这种对真本领崇拜的文化。《三叉戟》建构了“服气”与否的价值尺度,同时塑造了一批有勇有谋,让人服气的英雄警察,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不仅让某些“怀才不遇”的人“於我心有戚戚焉”,更是引发所有普通人价值认同的强烈共鸣。
深耕内容,深入把握观众需要,实力演员的不俗演技,“小逆模式”的传播红利,将中年警察的困顿与释然、无奈与不甘,十年饮冰与难凉热血刻画得淋漓尽致,并由此带动观众到达一个又一个剧情高潮——这就是《三叉戟》在豆瓣获高分评价的原因,这就是你为什么不是警察、却追《三叉戟》原因。 【编辑:房家梁】
责任编辑:胡玥姣